过年回梁弄老家休息,在镇上的韬奋书店给女儿买贴贴纸的时候,看到货架上摆着四、五本白色封面的书,拿起一看书名叫《梁弄流韵》,翻了翻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梁弄历史的一本书。我非常惊讶在这个主打卖儿童玩具及中小学教辅书的书店里竟然有这么一本“不合时宜”的书,我如获至宝,欣然买了下来。付钱的时候老板说这也是其他人放在这里代为售卖的,后来我想肯定是这本书的作者张国源老师吧。
“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梁弄到底是怎么样的”,“家旁边的五桂楼到底是谁造的”。小的时候,我很好奇这些关于梁弄历史的问题。我向长者请教这些问题,也翻阅《余姚乡情》、《火红的土地—梁弄》这些书籍,试着找寻答案。然而,说到底我对梁弄还是一知半解的。时光流淌,很多关于梁弄的历史,只留在了老年一辈的口口相传中,到我们这一辈,逐渐断代,慢慢被遗忘。很多珍贵的史料,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更是灰飞烟灭。就如2000年左右正蒙街的建造,便推平了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的民清古宅。这座宅院,不是因为建造的何种精美、何种雕梁画栋,而是它承载着一段岁月。可惜地是,到如今仅留下《弄巷深深》一张照片,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怀念、哀叹。
阅读这本《梁弄流韵》,我对梁弄的理解逐步脉络清晰、血肉丰满。我对梁弄的认知,不单单是一块红色的革命土地、也不单单是“历史悠久”的一笔带过。原来,很多关于梁弄的“传说”,不只是停留在模糊的想象中,而是更加丰富、更加具象、更加确信它是真实发生过、存在过。就比如那座被推平的民清古宅,它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读书时,每天都要路过这座宅院,依晰记得白墙上面有各种线条图案,细腻流畅,里面幽深的弄堂路面上铺着一块块光滑的鹅软石。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它是梁弄一位杰出乡贤的故居。就比如村子里有一块空地,祖祖辈辈叫“太公道地”,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太公道地”。读完这本书,才知道有黄太公这么一个名望极大的乡贤,这个地方叫“太公道地”,当然贴切了。就比如村口那些洗衣服的溪坑边,有各种长条形的石头,侧面有很多凸面图形,被用作桥板。我相信这些石头,都曾有过自已的生命,极有可能是这本《梁弄流韵》上描述的梁弄十座牌坊上的某一部分构件,只是不知道是人为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被后人用作桥板用。就比如“浣溪”这个地名,一直不清楚到底怎么写,阅读这本书,才清楚古时候的人们在这溪两岸种桑养蚕,在溪中浣洗蚕茧。“浣溪”的地名便留了下来。 悠久的建镇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最终要靠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群众来镌写。阅读完这本书,我总结到梁弄这块土地人杰地灵,最根本的就是原因就是梁弄先民们艰苦朴素、辛勤耕耘以及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或许“耕读传家”就是最好的总结吧。五桂藏书楼、正蒙学堂、宁波师范学校、梁弄中学(“八中”),在梁弄这块四明山脚下偏远土地上,前前后后有这么多教育的基因,世代影响着梁弄的读书人,他们拼命汲取知识,成就自已,行走四方,在世界各地扎根繁衍后代。小时候,曾听村里人说,有台湾人来村里的祠堂寻祖,我很好奇怎么会有海峡对面的台湾人来这个小镇。阅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五桂楼的藏书成就了黄承乙这位台湾“道台老爷”。而如今,他的子孙已在台湾开花散叶。“找到了五桂楼,找到了波井头,也就找到了根”。的确,波井头那口不起眼的水井毕竟已有500年在历史,滋润了多多少少梁弄后人,这座五桂藏书楼,也曾今启蒙了多多少少梁弄后生。
或许是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了,我们的灵魂还没有完全适从。随着城镇化、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传统的、富有内涵的东西在被人们遗忘、丢弃。张国源老师学识渊博,务实考证,帮我们重新认识这块土地。感谢张国源老师,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张国源老师对梁弄这片故土的深情厚意。是啊,梁弄是我们的母亲,千百年来哺育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群众繁衍生息;梁弄是梁弄人的故土家园,更是所有梁弄人,尤其是在外奔波的梁弄人的精神家园。读完张国源老师的这本《梁弄流韵》,让我更加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